元朝还是唐朝

作者:侠名 -
元朝还是唐朝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元朝还是唐朝和元朝属于中国吗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元朝还是唐朝以及元朝属于中国吗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元朝属于中国吗
  2. 唐朝和元朝的六部制的区别
  3. 从唐朝灭亡到元朝这段时间,中国是否算国家真正统一呢

[One]、元朝属于中国吗

〖One〗、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Two〗、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其中大元中的“大”字并非类似大汉,大唐那样的尊称,因为统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Two]、唐朝和元朝的六部制的区别

〖One〗、区别:『1』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机构,而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2』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而行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Two〗、三省六部制和行省制的联系:『1』都是行政机构,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2』行省是三省六部制发展到元朝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Three〗、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Four〗、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Three]、从唐朝灭亡到元朝这段时间,中国是否算国家真正统一呢

〖One〗、从唐到元之间,经历了五代十国以及南北宋,五代十国毫无疑问,便是处于分裂状态的,而比较有争议的就是宋朝是属于分裂阶段还是属于统一阶段,笔者料想提问者应该是为了了解这个问题。

〖Two〗、历史上的某一阶段是否处于分裂阶段,不是单单从地理上来说明的,而是要综合许多因素,比如政权,比如民族,人口等等。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中国历史国祚的承袭来了解会相对简单和方便一些。

〖Three〗、中国是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一朝一代的交替之间也是非常重视名正言顺的,比如第一个朝代是夏,夏桀无道,成汤伐之,建立商朝,这便是商承于夏,商纣无道,武王伐之,周承于商,而后秦承于周,汉承于秦,魏晋承于汉。到这里“咔”卡住了,为何?出了个问题。

〖Four〗、晋朝不争气,被北方蛮族入侵,导致衣冠南渡,而后北方汉人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而南方晋朝在灭亡之后也相继建立了不少政权,这便是南北朝。按理说,按照夏商周秦汉魏晋的承袭关系,南方政权便是承袭了魏晋的国祚,相当于拥有正统的承袭关系,可惜南方政权也不够争气,虽然有志之士不少,北伐之心不死,但随着南方政权的衰败,北伐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还被北朝灭了,最后南北归隋。隋朝命不长,很快被唐所取代。对自称真命天子的唐皇来说,唐的国祚得来不正,为何?便是因为唐得国于隋,而隋得国于北朝,北朝立国于五胡,这样一来可就是大问题了,可是明明隋朝本身就是以汉人为主的政权,没办法,为了让唐的国祚成为正统,所以唐史官就直接将南北朝定为双国祚,意思是南北都是正统,这样一来唐的法理便合理了。

〖Five〗、唐灭亡之后,经历五代十国,最后归于宋,在法理上便是宋承继了唐的国祚,但是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南北宋时期,宋虽然对外孱弱,屡屡战败,不断失地,但宋的法理性是没人质疑的。而宋地之北方,先有辽,金灭辽,蒙古灭金,最后蒙古还灭了宋,这个貌似又有些回到之前的问题了,元的法理正统性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在明朝并没有非常瞩目,直接就忽略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清朝就被着重研究了(特别是清末的那些遗老遗少),因为满清皇帝以少治多,以蛮治汉,不少读书人说他们得国不正,为了巩固民心,又采用了唐的做法,承认辽宋的国祚均为正统,这样一来对于满清来说法理得到了双重肯定,一是辽金元明清这一条线捋清了,而且满清还声称其先祖为金国,还能将自己祖先的国祚捋顺了。

〖Six〗、现在我们回到题主说的问题,就是宋时期,中国是否属于分裂时期?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大部分的历史研究者都是比较难回答的,因为按照国祚的承袭关系来说,承认辽与宋的国祚都是正统的话,毫无疑问,这个时期就是处于分裂时期,如果只承认宋为正统的话,宋就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所以在不少历史研究者来说,都对这个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对此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