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

作者:AI创作 -
唐朝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唐朝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唐朝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以及日本的哪些文化受到唐朝的影响深远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日本的哪些文化受到唐朝的影响深远
  2. 唐朝人为什么爱穿“胡服”
  3. 唐朝的文化艺术分为哪几个方面

[One]、日本的哪些文化受到唐朝的影响深远

〖One〗、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日本现今几乎大部分的文化都有唐朝的影子。下面我举出几个重点,大家来看一下。

〖Two〗、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其实从秦汉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秦朝有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仙的传说,但徐福到底有没有到过日本,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汉朝与日本的交流,却是在《汉书》上有明确的记载的。在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写道:在乐浪海(即朝鲜半岛附近的海洋)中有“倭人”居住,当时分为百余个小国,经常派使节到中国来朝贡的就有30余国,它们都得到了中国的回赐。这说明在汉朝时,中日两国的交往已从民间的交流,进入了有目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一点也可从日本九州和本州西部到近畿一带出土的大量汉代的铜镜、璧玉和钱币等文物得到证明。

〖Three〗、中日的交流,到了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

〖Four〗、唐朝建朝后(七世纪时),日本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日本奴隶主贵族和部民制度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Five〗、唐朝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高度发展,社会安定,声威远播。为了向先进的大唐学习,日本统治者将学生和学问僧大量地派往中国,如高向玄理、舒明、南渊清安、惠齐、惠日和僧旻等人。

〖Six〗、这些人不但把他们所见所闻的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转告了日本当权者,而且他们还带回了中国的文物制度、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知识等,这些都对日本的制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even〗、学习大唐的国家制度文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Eight〗、公元645年(唐贞观19年),以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为首的革新派势力,在645年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推翻了当权的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夺取了政权。不久他们决定迁都难波,并仿效中国制度,制定了年号,把这一年(645年)定为大化元年。紧接着他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史称“大化改新”。

〖Nine〗、大化改新的代表人物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等人经常请教曾经出使过大唐的南渊清安、高向玄理和僧旻、后两者还担任了国家的比较高政治顾问——国博士。

〖Ten〗、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改新。这件事标志着日本历史从飞鸟时代步入了奈良时代,同时也标志着日本社会已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1〖One〗、改革的主要人物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受到在中国留过学的南渊清安影响,特别是受到了中国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影响。随着日本经济基础的改变,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几乎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就是直接引进和模仿唐代制度而制定的。

1〖Two〗、如奈良时代为了确立国家统一的政权,在中央设立京师、畿内制度,在地方设立国、郡和里等组织机构;制定了班田制。其他如法制,如“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还有官制也多是根据唐朝相应制度而制定。

1〖Three〗、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天皇被视为权和神的统一代表王权神授的思想,也是这时形成的。其实这也是中国把皇帝视作“天子”及“奉天承运”的观念,照搬了过去。

1〖Four〗、提起唐代中日佛教的交流,就不得不说两个和尚:鉴真和空海。

1〖Five〗、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祖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市)。父亲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曾随智满禅师学佛。鉴真和尚是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等。

1〖Six〗、鉴真曾经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鉴真大师一生不畏难险,为中日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并把盛唐的先进文明带给了日本,对建立奈良时代的天平文化起了巨大作用。

1〖Seven〗、佛教思想,将佛教的戒律制度传到了日本,而且在日本开创了律宗,成为奈良佛教的南部六宗之一。

1〖Eight〗、在建筑和雕刻艺术方面,他和他的弟子们建造的唐招提寺反映了盛唐建筑的宏伟之风,也是造像精华的宝库。寺内经堂、讲堂与中国五台山的佛光寺正殿相似,是日本现存的奈良时代最壮美的佛教建筑。寺内的木雕群更是精美绝伦,故整个唐招提寺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1〖Nine〗、在医药方面,鉴真的贡献也很突出。他本来就擅长医术和本草学,到日本后,在弘扬佛法之余,还传授医药之学。他曾为天皇、皇太后治好了疾病。他虽双目失明,但他可用鼻嗅、手摸、口尝等方法鉴定中草药真伪,因此日本医药界把他尊为始祖。日本直到明治维新以前,药店的中草药袋上均印有鉴真像。

20、其他方面,鉴真带到日本的佛经等印刷品以及书法碑帖,有的至今还在奈良正仓院中保存着,它们对日本的印刷术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鉴真东渡时还带去了不少中国食品(如糖、水果、豆腐、点心、蔬菜等)以及制作方法,对日本的饮食文化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One〗、空海(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俗名佐伯真鱼,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

2〖Two〗、(图|电影《猫妖传》中的空海形象)

2〖Three〗、空海出身在地方富豪家庭,自幼随舅父阿刀大足学习汉文和儒学经典《论语》、《孝经》等。他聪慧好学,招人喜爱,15岁时随舅父入京学习,18岁时进了日本的比较高学府——大学寮的明经科,学习经史等儒学著作。与此同时他对佛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24岁时他撰写了《三教指归》一书,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并对中国的儒、道、佛三教进行了评论比较,认为佛教思想最终在各种思想中占主导。

2〖Four〗、793年,当空海20岁时,在和泉寺拜槙尾山石渊寺僧正三轮宗的大师勤操为师,剃发为僧,名教海,后改为如空。795年,他22岁时,在奈良东大寺戒坛院受具足戒,僧名空海。后来他对密教产生兴趣。为了加深理解密宗教义,他决心要亲自去大唐求法。此后,空海开始了自己学问僧之旅。

2〖Five〗、805年夏,空海拜长安青龙寺高僧、三朝国师(唐玄宗、肃宗和代宗)、真言宗(即密宗)第7代传祖惠果为师。806年空海返回日本,818年,空海在纪州高野山(今和歌山县伊都郡高野町)创立了真言宗根本道场——金刚峰寺。次年,嵯峨天皇任命他为内供奉十禅师。820年,又叙传灯大法师位(相当于三位的官阶)。公元827年,空海升任大僧都,他所创立的真言宗也与高僧最澄创立的天台宗并列,成为平安时代日本佛教的二大派别。同时密教也渗透到天台宗内,使得天台宗内“台密”系统风靡一时,并影响了整个日本佛教的发展。

2〖Six〗、空海给日本带来的不仅只有佛教思想,还有中国的文化。他著的《文镜秘府论》一书,在总结中国从汉魏六朝一直到隋唐时代文学作品基础上,阐明了中国诗歌的规范和法则,成为了人们赋诗、撰文的指导书籍。此书对日本人掌握汉诗文以及对后来日本民族诗歌的形成,都起到了一定影响。他所编著的《篆隶万象名义》共30卷,是日本最早的汉文词典,对日本人熟习汉字有重要作用。

2〖Seven〗、日本在礼俗文化上,受到唐朝的影响是最大的。

2〖Eight〗、“朝会的礼节、穿戴的朝服和跪拜的礼仪等,不论男女老少,皆按唐的礼仪制度办事。”

2〖Nine〗、日本在孝德天皇时,仿照中国皇帝年号,开始有了自己的年号,把645年定为“大化”元年。著名的盂兰盆节也是由来唐学习的学问僧传入日本的。

30、在天文历算方面,日本从604年开始使用的历法,是从朝鲜半岛百济传入的“元嘉历”,后来由于与唐直接交往,日本设立阴阳寮,置天文博士,又从中国大陆引入了“麟德历”(亦称“仪凤历”)。公元763年停止使用“麟德历”,而改用僧一行的“大衍历”。后来中国的五经历法和宣明历法传入日本,到江户时代也为日本参酌使用。

3〖One〗、音乐方面,日本大量引入了隋唐时期的宫廷歌舞与音乐,隋唐时代的许多流传到日本的乐器和舞蹈用具,如笛、琴、筝、箜篌、阮咸、唐琵琶、排箫和伎乐面(假面)、乐谱等至今还保存在正仓院中。

3〖Two〗、建筑方面,日本推古天皇执政期间,大量移植、引进了中国建筑的技术和艺术风格,用于建筑自己的宫殿和京城等。这样平城京(奈良)以及后来的平安京(京都)的设计和布局全都是仿唐长安城的模式,甚至连城名也与长安城相似。城内的建筑物、市场布局也与长安极相似。此外,当时日本的许多寺院建筑也多仿照中国寺院建筑,不少寺院的佛殿屋脊两端的鱼尾装饰和三层斗拱的建筑形式皆为唐代建筑风格。

3〖Three〗、长期以来,日本民族多是靠汉文表达思想、感情。古代日本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后来中国文字传入日本后,他们就利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Four〗、当时在日本朝廷做官的“渡来人”(“归化人”)为朝廷起草文件、诏书全都使用汉文。传说奈良时代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片假名,作为日本文字与汉字夹杂使用。后来平安时代的遣唐僧空海从中国回国后,又依靠汉字草书创造了平假名,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文字。

3〖Five〗、由此可知,今天的日本文字皆源于汉字,直到现在日文中还有大量的汉子。应该指出的是,当时虽然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日本在书写、撰文时还常常完全使用汉字。从7世纪开始,直到江户时代,许多文史书籍均用汉字书写,如《日本书纪》、《怀风藻》、《文镜秘府论》和《大日本史》等。特别是7世纪至9世纪期间,不仅日本上层社会以汉文为主要工具表达思想,就是民间以文字表达思想时一般也多用汉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文明对日本影响之深。

3〖Six〗、中国的名著、诗文、佛经,都是日本贵族争相学习的对象,《史记》、《论语》、《易》、《诗经》、《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都已在日本广为流传。在奈良时代以后,一般日本贵族都能写作六朝风格的汉文和汉诗,8世纪中叶编成的日本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就是当时贵族文学作品的代表。当时日本国内,从贵族到一般知识分子,模仿唐诗风靡一时。

3〖Seven〗、那时候,樱花还没有贵为日本的国花,日本文人还在争相学习唐朝诗人“咏梅言志”。

3〖Eight〗、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必然会产生民族文化上的优越感。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正如日本文化中有大量的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子,今天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也有大量日本文化的内容。

3〖Nine〗、一个封闭的人是意识不到“自我”存在的,只有在与外界接触时,才会产生和强化“自我”的意识,文化也是一样。不同的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文化也只有进行反思后才会进行自我迭代。

40、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史上,都因为自我的封闭,在世界的全球化变革中遭受西方列强的凌辱,同时,中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也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可悲的是,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很多人以民族主义为借口,无差别地排斥西方文化。他们并不知道,就连他们口中的民族、主义这样的词语,都是诞生于西方,从日语传过来的。

4〖One〗、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民族还是个人,强调顺应文化的保守性,不等于停滞不前,更不等于在知识上的自我封闭,而是更需要建立开阔的知识结构,提升对文化的鉴别力。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在交流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

[Two]、唐朝人为什么爱穿“胡服”

〖One〗、唐朝人喜欢穿胡服的根源在于唐朝的开放包容政策。

〖Two〗、李唐兴起于陇西边陲,不仅在政治上因袭前朝少数民族政权体制,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上也采取兼容华夷、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因为比较高统治者这种一视同仁的开放政策,使得当时居住都城长安城的,除了汉族人民以外,还有突厥人、回鹘人、龟兹人、吐蕃人、南诏人、日本人、朝鲜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长安简直就是一个世界大都会。

〖Three〗、因为各族人聚居在一起,所以唐朝人在装扮上较为自由,各民族生活方式包括服饰在内得到充分保留和发展。胡服特点是翻领、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更便于活动,早在唐朝之前千年的赵武灵王便开始了“胡服骑射”改革。相比中原汉服的宽袍大袖,胡服在生产生活中更为方便实用,因此胡服在唐代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Four〗、以女性服饰为例,后人之所以会认为唐朝女性更为开放,是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唐太宗兼容华夷的民族政策,使唐人更受胡人风气影响,唐朝之前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都说魏晋风流,那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很高。唐初女性着装受胡人风气影响,样式比较窄小、实用。到了唐太宗晚年,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再加上唐太宗晚年也开始崇尚奢靡,唐朝女性的服装开始由保守趋于开放。唐高宗时期,袒胸装渐趋流行,女性“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到了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到繁荣时期,统治者安于享乐,这个时期女性的服装最为开放,有的女子已经将领口开得非常低,也就形成了坦胸露乳装。有一种“袒胸装”领口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乳沟,展示女性丰满迷人。唐诗中有“粉胸绵手白莲香”(崔珏)、“胸前瑞雪灯斜照”(李群玉),“日高邻女笑相逢,慢素罗裙半露胸”(周濆),都是对这种情形的展现。都说唐人女性以胖为美,或许因为胖界美女穿低胸服饰“沟深”会更显得丰满迷人的缘故也未可知。

〖Five〗、图为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九人宫女图》局部

〖Six〗、到了晚唐,社会开始动荡。贵族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也逐渐向清瘦、矫健和实用型审美转变。

〖Seven〗、总的来说,唐朝的服饰特别是女性服饰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很大,人们在穿着上是自由和开放的。正因为比较高统治者兼容了开放精神,没有完全把儒教作为立国之本,来束缚人们的手脚,社会经济发展才有了盛唐“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Three]、唐朝的文化艺术分为哪几个方面

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泽被世界、影响深远――这是我的看法。还有百度上说;“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唐朝时可谓比较高。唐朝时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天台宗奉《法华经》,故又称为法华宗。华严宗奉《华严经》,参与政治较多。净土宗则易于入门。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创立者是神秀,他主张渐悟说。南宗创立者是慧能,他主张顿悟说。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南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由于唐朝皇室姓李,又相传其为老子之后,因此道教在唐朝上流社会也很流行。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也大力提倡道教,还在科举考试中增设道举。除了佛道二教外,当时还有伊斯兰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等外来宗教。但影响力较小。唐代社会,虽然世族的势力被削减,但仍然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唐律》中也明订,人分为“良”“贱”两大类,贱民只能与贱民结婚;地主杀害部曲比较多求刑一年,而部曲杀害地主必处斩。虽然科举制度实行,但由于世族的生活条件较为优渥,其子弟的文化修养也就跟着较高,不论是否参加科举,进入仕途都不是非常困难;唐代宰相出身世族者也就不在少数。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清人所编《全唐诗》共收录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在散文方面。六朝以来,文坛盛行骈文这种文体形式,骈文讲究声韵、对偶、典故,辞藻华丽,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在唐初乃十分盛行,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但这种文体到唐朝时显得形式僵化,内容空洞,故到了天宝年间,古文逐渐兴起。古文运动在名义上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文章更有内容,也就是“文以载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气势磅礴又思想深刻,号称“文起八代之衰”;不过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去世后就逐渐衰退,唐末骈文又再度兴起。传奇是中国的一种古典小说形式,出现在隋朝,兴盛于唐朝。著名的传奇包括《柳毅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和《长恨传》等。有的传奇在后代还被改编为戏剧和白话小说。唐朝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谓变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侣宣传佛教讲唱佛经的底本。最初变文仅限于佛教经典,后来则开始讲唱其他故事,讲唱的人也不限于僧侣。变文对传奇和后世的说唱文学都有很大影响。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P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男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唐朝音乐舞蹈发达。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并入原有的九部乐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7]。唐高宗以后,十部乐开始衰落,音乐家开始研究新的乐舞。玄宗本人就是音乐家,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视音乐事业,将十部乐分为坐部伎、立部伎[8],曾经亲选坐部伎三百人,号为“皇帝梨园弟子”,李龟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时的歌唱家。唐朝的舞蹈则是以健舞和软舞最为出名,著名的舞蹈有“七德舞”、“上元舞”等,舞蹈家则有公孙大娘等。唐朝史学开创了国家正式开馆修史这一风潮。唐初史馆奉诏所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加上史家李延寿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计廿四史中有八部出在唐朝,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外,唐朝还有杜佑撰写的政书《通典》,刘知几的修史专著《史通》,李吉甫著的地方志《元和郡县图志》。唐朝科技亦有明显进步。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他还与梁令瓒合作,制成水运浑天铜仪。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人口都超过了百万。不仅是当时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日本平安京、新罗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同时期甘蔗熬糖法也从摩揭陀传入中国[9]。科举制度在唐朝进入了发展期。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学生称生徒,人数在两千以上。地方设立州、县学,每校有学生十人。学校为科举考试服务,成绩好的学校保送参加科举考试,主要的讲授内容是九经。唐朝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办考试,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此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两个来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应考举子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难度较低。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进身之阶。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科不过百分之一二。时有谚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制举则是临时考试,是为了网罗非常人才,不常举行。”~1.殷?[“兴象论”“兴象论”是殷?[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兴象”是殷?[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4.皎然“取境说”“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兴”指诗歌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即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风骨”指“汉魏风骨”,要求文学作品应以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抒发豪情壮志为主,要具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要求创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