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啥租庸调

作者:原创编辑 -
唐朝为啥租庸调

大家好,唐朝为啥租庸调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为什么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为啥租庸调和为什么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
  2. 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 庸役的意思

[One]、为什么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

〖One〗、顾名思义均田制就是人均耕地分配制度,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其中又分为了永业田和口分田。其中分配下来的耕地之中,十分之二属于永业田。永业田的意思就是人死之后可以传给后代,时代传递下去。而口分田则与之相反,在拥有人去世之后则归还朝廷重新分配。同时不同的社会地位所得到的耕地也不同,例如尼姑、和尚等,只能得到口分田,没有永业田;工商行业的人只能得到人均分配耕地的一半;达官贵人则又不同,可以得到优厚的分配待遇。

〖Two〗、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租庸调制,这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国家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征收租庸调,而这一制度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就比如陆贽就曾赞许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同时还说“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可见当时租庸调制的出现,的确是为唐朝的经济带来了增长。那么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么去征收的呢?

〖Three〗、首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进行户籍记录(未记录的则为黑户),然后规定每人每年要缴纳粟二石,这便是租。另外还需缴纳不同数量的绢、绵、布、麻等,这就是调。同时需要每一年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果国家不需要的时候,可以用绢、布等替代,缴足数量则可以免去徭役,这也就是庸。所以租庸调制实际上是这三部分组成的,并非只是单纯的粮食付出,其中包含了金钱、粮食、物资和劳动力。

[Two]、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其主要特点在于按人口分田。而不是以往按户口分田。这样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隐瞒人口的问题。便于赋税征收。租庸调制: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特点在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百姓压迫,定量收取,保证政府收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互为表里,减少土地兼并,维护统治。

[Three]、庸役的意思

庸役意思是“输庸代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徭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

唐朝为啥租庸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唐朝为啥租庸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