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夏天纳凉

作者:侠名 -
唐朝夏天纳凉

大家好,唐朝夏天纳凉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消夏解暑秋月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夏天纳凉和消夏解暑秋月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古人纳凉避暑的绝妙发明是汤婆子,还是水亭
  2. 哪个是古人纳凉避暑的绝妙发明
  3. 消夏解暑秋月诗

[One]、古人纳凉避暑的绝妙发明是汤婆子,还是水亭

〖One〗、专供纳凉用的水亭,是唐代官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Two〗、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唐代显贵杨国忠更是异想天开,造了座冰山来避暑。《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

[Two]、哪个是古人纳凉避暑的绝妙发明

〖One〗、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最远可追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在夏天酷暑难耐的时候,古人最常用的就是用扇子扇风。老百姓家里的扇子多是用竹编的,简单实用造价低。富人家多用绢帛制成的扇子,质量好、重量轻,摇起来轻松点。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喜欢在扇子上写诗作画,用这种诗情画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Two〗、不要以为在那个没有电的时代,古人就尝不到冰水,古人的智慧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在周时期,上层社会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冰降温了。冬天的时候官府将天然的冰雪贮藏在冰窖中,来年夏天就可以拿出冰块或雪放在居室中降温,不光制冷效果好,还能增加空气湿度。后来,冰窖开始慢慢普及。到了南宋时期,街上小贩卖的冷饮多达十多种:荔枝膏水、五味渴水、深香水、紫苏饮等,都是通过冰块来降温解暑的。

〖Three〗、夏天地面气温高,地下气温低。为了能让厅堂气温适中,人们在厅内或房间挖一口深井。上面盖着盖子,盖子上凿一个孔。这样地下的凉气就涌了上来,如此凉风系统是否比空调系统更健康环保。

〖Four〗、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院子里搭建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这样强烈的阳光就无法直射到墙壁上,保证了室内和院子地面的凉爽。为了不影响采光,还可以把整个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小块,拴上长长的绳子,等太阳刚升起或落山的时候就把席子拉开,光线和凉风就都可以进到室内了,这种移动式遮阳席像不像今天的百叶窗。

〖Five〗、青铜冰鉴是战国时期发明的“生态环保冰箱”,真正的节能环保无污染。鉴,其实就是一个方形大盆,内层是可以放酒、浆、水果等,外层或上面放上冰,起到冰镇的作用。合上盖子没多久,“冷饮”就制成了。看着精致美观的冰鉴,还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内部冰水不会侵蚀木质的箱体,但却会从底部的小孔渗出,不影响水果和酒浆的保鲜。

〖Six〗、俗话说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竟然想到了“水帘洞”降温法。唐朝宫廷建有专门避暑的凉殿,采用冷水循环原理,用扇轮转摇,将冷风、冷水送入大殿。冷水顺檐而下形成了水帘洞景观,水下降的过程蒸发带走大量的热气,处于大殿之中人们就可以惬意地享受这份清凉。这种感觉基本上就相当于住在了瀑布里面,想不凉快都难。

〖Seven〗、一说到避暑行宫,最先想到的就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承德避暑山庄了。在最热的天气里,皇帝会带着嫔妃们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或是圆明园中休闲一段时间。这些地方地势良好、风景宜人、树林茂密、绿水环绕,十足的皇家度假山庄。

〖Eight〗、夏天虽然酷热难耐,却也极大地激发了古人的创造欲望。在那个工业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发明的一系列降温避暑方法既实用又环保,甚至跟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很相符。有时候想一想,古人的智慧真实无穷尽。

[Three]、消夏解暑秋月诗

〖One〗、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描写消夏解暑和秋月的诗歌,比如唐代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宋代苏轼的《赤壁怀古》等等,这些作品描绘出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人物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Two〗、同时,消夏解暑和秋月也是许多文化和活动的主题,比如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和重阳节,以及各地的各类夏季户外运动和秋季文化旅游活动。

〖Three〗、这些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和享受消夏解暑和秋月的机会,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素养。

唐朝夏天纳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消夏解暑秋月诗、唐朝夏天纳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