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丞相设置特点

作者:侠名 -
唐朝丞相设置特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朝丞相设置特点,以及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2.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3. 开始设立多个丞相的朝代

[One]、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秦始皇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同为宰相之职位。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政务官。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及掌管群臣章奏,是副丞相。太尉主管军事行政,仅是没有实职的高级爵位,且不常置,是事务官。因为御史大夫为皇帝的耳目、宰相的助手,所以实际上丞相才是真正的宰相之任。因此秦朝实际上实行的是丞相制。丞相、御史大夫分别开府,在府内处理国家军政要务。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地位高,权力大。

刘邦建西汉,承秦旧制。西汉初只设置丞相作为宰相官职,后设相国或左右丞相。设相国就不再设丞相,因为常把德高望重的丞相加尊为相国。汉武帝时设位高职虚的大司马,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三公,都是宰相。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此时的三公已无宰相之内容仅剩宰相之空壳。因为早在西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已是/政不任下,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0(5后汉书6卷495仲长统传6)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处理政务,侵夺外朝相权,/尚书见任,重于三公0(5后汉书6卷465陈忠传6)。尚书虽权高宰相,但地位较低,隶属少府。汉代的尚书辅政开后代非宰相辅政之先河。汉代宰相的职权,正如陈平所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0(5史记6卷565陈丞相世家6)但具体来看,宰相的职权有: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选拔、荐举、任用政府官吏,诛杀惩罚违法乱纪的官员,掌管郡国上计,考核监督奖励朝廷官吏,主持朝仪、上奏国事等。由此可见,两汉宰相职权很大,特别是西汉宰相位高权重,是后代宰相望尘莫及的。两汉时期,宰相人数逾百人,大都能力超群,博学多才。宰相的出身复杂多样,如萧何、申屠嘉出身于布衣,周亚夫、窦融出身于功臣豪门世家,刘隆、刘恺出身于宗室。

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由内朝官转变成外朝官。尚书台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并且成为/朝政之本0(5晋书6卷345羊古祜传6),总理20余曹,而三公仅是/论道之官

魏晋以下,任总机衡,事无大小,咸归令仆。0(5通典6卷225职官四6)可见,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已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了。南朝刘宋改尚书台为尚书省。随着尚书台外迁,魏文帝开始重用中书掌管机要、出纳王命。到曹魏晚期,中书权重尚书,中书成了出令机关,尚书成了执行机关。门下在三国时地位日增,到两晋时被委以重任,/万机大小,多管综之0(5晋书6卷455任恺传6)。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通称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朝政基本上由世家大族和权臣所把持,所以宰相具体拥有的权力常常变化不定,往往出现权随人移的现象。总的来说,三省长官交互辅政,三省制已基本形成。

隋代多依前代之法,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及左右仆射、纳言、内史令,同为宰相。但三省职权的界线划分不清,因为/隋代虽置三公,以官高不除。其秉国均者惟内史纳言,而尚书令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0(永5历代职官表6卷35内阁6)。总的看来,三省虽然同时参加运转,然而三省的权力核心却在尚书省。

唐承隋制。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都为宰相。唐朝宰相机构的名号和宰相的名称多次变更,历代少见,如尚书省的名号前后七变。遇到较重大的军政事务宰相要到门下省政事堂议政,并逐步形成政事堂制度。武则天光宅年间政事堂迁到中书省,并成为处理国家大事的比较高会议机关。玄宗开元年间政事堂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唐太宗时采用加官制度,因非宰相不得入政事堂和三省长官/其品位即崇,不可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0(5新唐书6卷465百官志一6)。唐朝常以他官加/知政事0、/参预朝政0、/同掌机事0等非法定官名,让他们入政事堂议事。中唐以后只用/同中书门下三品0、/同中书门下平章事0二个名号。加官制度发展到后来,包括三省长官在内,为宰相者必加/同三品0、/同平章事0,才可入政事堂,才是真宰相。唐朝存在/首相0,如中书门下政事堂的秉笔、摄冢宰、执宰之长。此外,唐朝还存在翰林学士草拟诏敕和枢密宣微使口宣旨意参与朝政。所以唐代是多轨辅政体制。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举荐选拔任用百官,考课监督奖惩朝廷官吏,参与军事等,这些都是唐朝宰相所拥有的职权。唐朝宰相大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因而名相辈出。唐朝宰相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宗室的、寒门的都有,但出身于经科举中进士的比较多。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央比较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地位陡升,与中书门下平分秋色,参与国家大政。如后梁建立后,把枢密院改为崇政院,崇政使不由宦官而由皇帝亲信大臣担任。至后晋、后周,重设枢密院,枢密使管理机要,虽位次于宰相,但权倾内外。

宋承五代十国之制,却多次改变宰相机构及其名称。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的大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政事堂和枢密院二府,为中央执掌军政的比较高机关,对掌文武大权;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三司,为比较高财政管理机关,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构成了国家比较高辅政机关。宋代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时称/政事堂0,完全脱离三省,仅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中书门下的长官/同平章事0为宰相,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并以/参知政事0为副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恢复三省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哲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0和/同平章军国重事0,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尽管宰相制度屡变,但宰相所掌职权并无大变化。宋代宰相主要出身于进士,出身于世家大族、宗室的凤毛麟角。

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西夏、辽、金各代,因吸收唐宋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亦设有宰相之职位。西夏仿二府三司制。中书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使主管财政,御史台主管监察。辽实行北面官、南面官双轨制。北面官设有北、南宰相府,总领政务。南面官沿袭唐三省制,三省长官有名无实。金代熙宗改革官制,废除勃极烈制度,设师、傅、保三师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三师领三省事。金海陵王时,罢中书、门下两省,采用尚书一省制。

元朝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0(5元史6卷855百官志一6)。元代中书省,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仅挂名而已,左右丞相总领

国事,元代尚右,故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

明初,太祖沿袭元制,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关,因省内不设中书令,所以中书省长官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丞相)为宰相。洪武13年朱元璋以叛变罪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宰相,并严令:/以后嗣君不许立丞相。0(5宋章子平诗序6)从而六部分理政务,直接隶属皇帝。明成祖朱隶正式设立并重用内阁,此后,内阁参与政务,成为明朝政府的重要机构,随着权力的增大,地位也逐渐提高。仁宗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且统率六部,于是/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0(5明史6卷1095宰辅年表6)。在内阁大学士中,按位次先后,分为首辅、次辅、群辅,如李贤、严嵩、张居正皆为首辅。内阁对呈奏皇帝的奏章、文书具有拟旨权,即/票拟0,所拟建议供皇帝借鉴。因明朝宦官专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具有代皇帝的/批红0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

清初仿照明朝旧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的中枢,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由满汉大员充任,同时还存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者共参国政。雍正时,撤议政王大臣会议,建军机处。军机处之职权开始仅限于承旨办理军需事宜,后来扩大到军政要务、书写谕旨、刑狱大事等,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无定员,大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在军机大臣中,事实上存在首席军机大臣。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国家核心机密,/总理一切事务0(5清史稿6卷1145职官志一6),后有军机处掌军国大政,故清朝内阁始终受压制,只能处理一些公开的例行公事,无宰相之实。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由内朝官转变成外朝官。尚书台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并且成为朝政之本。

[Two]、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One〗、唐朝宰相的权力都很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这一贬谪形同流放。如果换成一个意志不坚的人,也许只能在条件艰苦的大漠西域抑郁而终了,可裴行俭不是一般人,他非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巨大的热情和勇气投入到了经略西域的事业中。

〖Two〗、此后十年间,裴行俭在西域边陲多有建树,终于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被朝廷任命为安西大都护。在此任内,裴行俭统驭有方,政声卓著。

[Three]、开始设立多个丞相的朝代

唐朝,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宰相,原因在于唐朝实行“群相制”。唐朝为了更好的推行政务,也为了平衡士族公卿门阀大家的力量,分散相权,于是设置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政令、审议政令、执行政令,互相制衡,相互约束,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较为科学的封建中央官制。唐朝的宰相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数量比较多的。

唐朝丞相设置特点和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