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祭孔

作者:原创编辑 -
唐朝祭孔

其实唐朝祭孔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祭孔日定在9月28日,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唐朝祭孔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孔府什么年建成的
  2. 为什么祭孔日定在9月28日
  3. 孔庙十哲

[One]、孔府什么年建成的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扩大。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后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顷。

孔府: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比较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比较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近来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Two]、为什么祭孔日定在9月28日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如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二说,传统的祭孔日期定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据说是出自出自孔氏家谱,国民政府曾据此定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作为教师节.三说,最近研究:文字科学家通过研究并运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推算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2年10月9日.这一结论不仅将先前一般认为的孔子诞生年份提前了一年,而且改写了孔子的生日,确认孔子1999年诞辰2550周年.研究文章:孔子的生年,历来就有问题.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逝世处就感叹说:"《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可见这一问题由来已久.本世纪已经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孔子诞辰,各持一端,在年、月、日上皆有异说,使得各处的纪念活动无法一致.其实只要引入天文学方法,就可以明确解决这一重要的历史年代学问题.比较流行的孔子生年,是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得出,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但此说有两个问题:

一是与《史记·孔子世家》下文叙述孔子卒年时,说"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不合.因为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551-479=72岁.这只能用"虚岁"之类的说法勉强解释过去.二是没有孔子出生的月、日记载.这就是说,仅仅依靠《史记·孔子世家》,无法为今天的孔子纪念活动提供任何具体日期.另一种说法的文献依据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先看原始文献:《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这里两者都明确记载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又都明确记载了孔子出生日的纪日干支——庚子.所不同者,一为十一月,一为十月.我们可以先从文献本身的自洽程度,来判断《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两者的记载中谁更可信.从纪日干支的简单排算就可知:九月庚戌朔,接着十月庚辰朔,接下去二十天后是庚子,则此庚子只能出现在十月,整个十一月中根本没有"庚子"的干支.可见《春秋公羊传》的记载自相矛盾.因此,显然应以《春秋谷梁传》的记载作为出发点——即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按照《春秋》所用历法的)十月庚子这一天.下面要确定"十月庚子"这一天是公历的几月几日.这没有象确定鲁襄公二十一年是公历哪一年那么简单.首先,这里牵涉到春秋时代的历法,其中月份是怎么安排的——简单地说,就是那时历法中的正月相当于现今夏历的几月,而这一点近来尚无定论(先前某些孔子诞辰有误即与此有关).为了绕开这一尚无定论的问题,而将结论唯一确定下来,我们就不得不求助于天文学.非常幸运的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在孔子出生这一年中都记载了日食,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天文学依据.日食是非常罕见的天象,同时又是可以精确回推计算的天象.《春秋》242年中,共记录日食37次,用现代天体力学方法回推验证,其中大部分皆真实无误.经推算,公元前552年,即鲁襄公二十一年这年中,在曲阜确实可以见到一次食分达到0.77的大食分日偏食,而且出现此次日食的这一天,纪日干支恰为庚戌,这就与"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记载完全吻合.而在次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没有任何日食.为了确定这次庚戌日食的日期,我们采用不考虑月份的记时坐标,即天文学上常用的"儒略日",这是一种以"日"为单位,单向积累的记时系统——中国古代连续不断的纪日干支系统实际上与"儒略日"异曲同工.公元前552年发生曲阜可见日食的那个庚戌日,对应的儒略日为1520037.而儒略日与公历的对应是早已明确解决了的,与1520037对应的是公元前552年8月20日.至此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个确切无疑的、同时又与春秋历法无关的立足点:即公元前552年8月20日,对应于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接下去的工作就只需根据干支顺序作简单排算即可,结果可以用表格表示如下:儒略日史籍记载历日天象与事件公历日期(公元前)1520037襄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食552年8月20日1520067襄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日食(实际未发生)552年9月19日1520087襄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孔子诞生552年10月9日1546536哀十六年四月己丑孔子去世479年3月9日所以结论是:孔子于公元前552年10月9日诞生,公元前479年3月9日逝世.注意这个结果方才与《史记》中"孔子年七十三"的记载确切吻合.先前有不少论者,在孔子诞辰问题上,定年依据《史记》说,定月日却又依据《谷梁传》说,而此两说在生年上明明是相互矛盾的.不先辨别哪一种史料更可信,以决定取舍,却在两种相互矛盾的记载中"各取所需",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样做无法保证立论的自洽.根据上述结论,邮电部在1989年发行"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邮票,在年份上并无差错,因为1989+(552-1)=2540年(没有公元0年,故减1),只是日期上稍有出入而已.同样道理,今年1999年就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具体纪念活动的日期,则应确定为10月9日

[Three]、孔庙十哲

武庙十哲,是指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姜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