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不投降

作者:AI创作 -
唐朝不投降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唐朝不投降,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有灭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离石先生是谁
  2.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有灭亡
  3. 不战不降的典故

[One]、唐朝离石先生是谁

刘季真,离石胡人,隋末唐初军阀。父亲叫刘龙儿,大业十年(614年)举兵自称为王,立刘季真为太子。后来虎贲郎将梁德打败并杀掉刘龙儿,兵众终溃散。后再次聚众做强盗,依附于刘武周,北连突厥,自称突利可汗。投降唐朝后,皇上下诏任他为石州总管,赐姓李氏,封为彭山郡王。后再次联合刘武周。失败后投奔高满政,不久被杀

[Two]、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有灭亡

〖One〗、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一直没有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藩镇割据。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东周时期的情况,周天子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地方割据非常多,但是周朝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存在了近500年。

〖Two〗、在此,要先交代一下当时的格局。

〖Three〗、中晚期的唐朝,从安史之乱的755年到907年朱温篡唐,一共经历了150多年,在这150多年的时间中,首先中央政府,也就是李唐帝国基本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其中也不乏傀儡皇帝,就是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不乏死于非命,或是被宦官害死的皇帝,但这个时期唐朝的皇帝基本都是掌握了实权的皇帝。

〖Four〗、其次在地方上的藩镇基本都集中在北方的部分地区,中央政府掌握的地盘实际上是很大的。比如大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意思就是说我早上给皇帝上了封奏折,惹恼了皇帝,晚上就下旨把我贬到了广东,要走八千里路。这说明从京城长安到广东的八千里路程,还是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可见当时的中央政府控制的地盘仍然是非常大的。

〖Five〗、第三,当时的藩镇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平衡的格局。藩镇之间力量相对均衡,南方的藩镇没有力量消灭北方的藩镇,北方的藩镇也无力进攻南方的藩镇。在中晚唐时期一共封了89个藩镇,其中真正有造反事迹的只有11个,而从头到尾一直割据的,只有三个,就是河朔三镇,实际上这三镇都是安史之乱时期跟着安禄山起兵的三镇,只是安史之乱打到后来中央和藩镇都打不动了,中央就招安了这三镇,继续封他们为节度使,这三镇名义上也服从李唐王朝。

〖Six〗、当时中央王朝和地方藩镇之间维持着非常微妙的关系

〖Seven〗、说到河朔三镇,实际上人口不过150万人,当时唐朝总人口1750万人左右,占了十分之一不到,财政来说,比较多也就相当于整个唐朝的七分之一。而这三镇也经常出现内部不和的情况,经常有内讧,而中央王朝竟然一直没有集中力量消灭这三镇,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

〖Eight〗、更为奇怪的是,这三个地方的地方官都是中央任命的,而且这三镇还经常给中央政府进贡,遇上战事还出兵帮助中央政府。比如为了防吐蕃的秋兵(秋天要收成的时候当时的吐蕃会出兵抢粮),这三镇一共出兵12000人帮助唐军防范吐蕃。唐朝的中央政府的政令在这三镇竟然是畅通的,比如晚唐的两税法,这三镇也照章执行。直到唐朝灭亡前三年,这三镇还给中央政府进贡。

〖Nine〗、这种中央和地方藩镇的日子,就很像小两口过日子一样,过的还非常和睦,这也是藩镇割据的一个奇怪现象。

〖Ten〗、那么有没有中央政府消灭地方藩镇的情况呢?其实是有的。下面就说一下唐宪宗李纯。

1〖One〗、这种关系曾经打破,后来又重建。

1〖Two〗、唐玄宗之后是唐肃宗,唐肃宗在位七年,基本都是在安史之乱中度过的。唐肃宗之后为唐代宗,唐代宗在位17年,风雨飘摇,在他在位期间,吐蕃曾经进攻到长安,逼得他仓皇出逃。之后的唐德宗在,在位26年,期间出现了晚唐时期著名的藩镇士兵哗变,史称泾原兵变,又逼得他出逃长安城。唐德宗之后的唐顺宗只当了200天的皇帝,之后就是唐宪宗李纯。

1〖Three〗、李纯当政的时候,唐朝只剩下144万户人口,这是什么概念呢?唐天宝年间,就是唐朝最强盛的时期户口数大约是李纯刚当政时期的4倍,但也不是人都死了,而是中央政府征税能力比较差。

1〖Four〗、唐宪宗主政后,在内政上任用了裴度和武元衡为宰相,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宰相;在战略上制定了消灭地方藩镇割据的政策;在军事上,任用李愬为大将平定藩镇。当时闹的最凶的藩镇有两个,一个是淮西,一个是淄青。淮西叛乱的时候,李愬率军在雪夜奔袭蔡州,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故事,活捉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平定淮西。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了对付中央政府,就派出刺客刺杀当时的宰相裴度和武元衡,因为李师道以为是两个宰相给当时的皇帝出主意要皇帝消灭藩镇,他认为只要杀了这两个宰相就能改变中央的政策了。结果是武元衡被杀,裴度活了下来。事件发生后,李愬进攻淄青藩镇,连战连捷,最后李师道被部下所杀,淄青藩镇就此平定。

1〖Five〗、在淮西和淄青藩镇平定后,河朔三镇当时立马投降了中央政府,所以在唐宪宗李纯时期,藩镇问题得到了一次解决。

1〖Six〗、唐宪宗在位15年,但是在他死后,藩镇很快死灰复燃。为何藩镇会死灰复燃,我们就要看一下藩镇的由来。藩镇的设立在盛唐时期是一剂良药,治的是唐朝的肢体肥大症。

1〖Seven〗、如东北的契丹和奚,北边的回鹘,西边是吐蕃,南边有南诏,这是历代唐朝皇帝开疆拓土带来的问题,因为国家太大,所以边患就变得非常多了。为了对付这些边患,就采取了设置藩镇的政策,把权力下放,让边境地带的行政区自己筹集军粮、军队,对付边患。

1〖Eight〗、历朝历代,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尤其是集权的中央政府,权力一旦下放,就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底层组织。

1〖Nine〗、历史上相似的情况比如在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就是中央无力,下放军权、财权、行政权给地方允许地方招募士兵剿灭太平天国。当时的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实际下放的权力就很难收回了。比如曾国藩的湘军需要大量的军费,这些军费基本都是曾国藩到了地方什么钱都抓到手解决的,平定之后全是烂账,怎么要回来呢?曾国藩还有三千多万两白银的军费,如果不下放财政权,曾国藩就是要找朝廷报销的呀,朝廷怎么报销?或者说,朝廷敢查曾国藩的账么?查了就等于逼曾国藩造反了,所以到最后就不了了之,这也就造成了清朝中央集权的下降,到了八国联军的时候东南各省能够不听中央命令实行东南互保,也是这一种权力下放的结果。

20、回到安史之乱时期,当时中央也没有能力对付安禄山和史思明,于是便下放权力到地方,允许地方拥有财政、军权和行政权,地方招募士兵对抗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地方招募的士兵基本都是地痞、流氓、强盗和失地的农民,他们多年征战,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性,而且他们就只会打仗,藩镇撤销以后,就等于断了他们的活路,可以说当时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这个物种是之前没有见过的,就是这些底层的士兵,任何人当了他们的头只能维护他们的利益,一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就会被换掉甚至被杀。

2〖One〗、泾原兵变的起因就是当时中央政府招募了这些士兵要出去打仗,他们到了京城以为皇帝会给一些赏银,没想到朝廷没有钱发给他们,于是就哗变。他们头叫姚令言,一开始还劝说士兵不要哗变,但是到后来,士兵们就说,要不跟着我们一起干就杀了你,我们换个头,结果姚令言也跟着一起哗变了。

2〖Two〗、这个时候,士兵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表面上看起来是将军、节度使是他们的头,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了九头蛇,砍掉一个头还会长出新的头。而带领他们的将军、节度使实际上是要听从这些士兵们的安排的,如果不听从士兵们的安排,他们自己也随时可能会被杀了,然后士兵们再选出一个新的头。

2〖Three〗、后来哪怕是大英雄李愬到了魏博(河朔三镇之一)当节度使,也发现自己啥都干不了,什么也指挥不了,调动不了,只能用钱财,甚至自掏腰包来满足手下的需求,平稳地在节度使上过完了下半辈子。

2〖Four〗、说到河朔三镇的复叛,就不得不说后来派出的一个节度使,上任幽州,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叫张弘靖,此人满脑子的等级观念,是个文人,刚上任的时候是坐轿子去的。这些士兵也没见过坐轿子的节度使,他们眼中的节度使都是能打仗的。张弘靖喜欢夜生活,经常在当地的夜总会玩到很晚,到了晚上没路灯的时候就要士兵们举着火把给他当路灯,这些士兵都气得要死,原来的节度使和他们是称兄道弟的,现在一个文官天天作威作福。而张弘靖又看不起这些士兵,经常说现在和平年代你们只会打仗不会写字,要你们何用?有一次一个士兵冲撞了他的仪仗队,张弘靖非常恼火,就当众打板子,结果引发了士兵的哗变,幽州直接反叛,从而造成了整个卢龙镇的反叛。

2〖Five〗、在此之后藩镇死灰复燃,唐王朝又回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可以说当时的藩镇是扑灭不了的了。

2〖Six〗、那么既然藩镇不能扑灭,那为什么藩镇没有起来灭掉李唐王朝呢?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2〖Seven〗、实际上,藩镇也是分大大小小的许多个的,一旦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藩镇能够灭亡唐朝,那么其他的藩镇也会不干,会反过来帮唐朝去打压这个强大起来的藩镇。因为一旦这个藩镇灭亡了唐朝,那么这个藩镇就等于做大了,就会直接威胁到其他藩镇的存在。

2〖Eight〗、比如说在泾原兵变的时候,当时的唐德宗已经跑到了陕北的一个小县城叫奉天,身边只有4000兵守卫,而哗变的士兵最后选了一个叫朱泚的人当头。朱泚就干脆干了一票大的,也当了皇帝,带领几万人猛攻小县城攻了几个月也没拿下,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节度使都认李唐王朝为正根,说白了就是买李唐王朝的账,而不是朱泚的账,所以这场叛乱最后给平定了下来。

2〖Nine〗、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东南地区也就是主要的财富地区,基本是掌握在李唐王朝的手中,东南地区对李唐王朝仍然忠心耿耿。

30、第三个原因就是在于藩镇的结构,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组织,天然就不具备侵略性。基层的士兵没有什么野心,他们的诉求就是吃饱穿暖,没有什么野心,反而制约了雄心勃勃的节度使反抗中央。

3〖One〗、综合以上来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然藩镇割据遍地,虽然一度消灭,又死灰复燃,因为中央和藩镇、藩镇本身的结构的原因,使得唐朝和藩镇能够共存150多年的时间,所以唐王朝能继续存在而不是灭亡了。

[Three]、不战不降的典故

〖One〗、1849年,叶名琛在观音山麓修建了一座精舍,取名长春仙馆,作为他已致仕的父亲叶志诜的别墅。叶志诜曾做过内阁中书,既是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也是占卜扶鸾的高手。叶志诜的两个儿子中,长子叶名琛身高一米八0,体态健硕,大脑袋,厚耳垂,一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官相。

〖Two〗、叶志诜深信,亲爱的儿子已是举足轻重的国之干城。他要运用他高妙的占扶术,为儿子祈福禳灾,出谋划策。这一年,叶名琛虚岁四十二,已身居广东巡抚要职两年多了。

〖Three〗、长春仙馆终日香烟缭绕,这个离休老干部的迎神请仙在这一年冬天为儿子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道光下旨,赏给叶名琛男爵爵位。道光的封赏,源于叶名琛对英人入城事件的处置有方,而英人入城事件的起因,则要追溯到几年前的鸦片战争。

〖Four〗、大家都知道,中英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就是《南京条约》。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条约中真正侵犯中国主权,对中国具有杀伤力的是割地和赔款,而另外的诸如五口通商和允许英人进入通商口岸,反而无足轻重,或者说相对平等。但是,令后人看不懂的是,清朝痛快地割了地赔了款,却对英人进入通商口岸阳奉阴违。

〖Five〗、当福州、上海、宁波和厦门已依约设立领事馆,洋人也在城内改建或是租赁了房屋时,最早与洋人接触的广州,包括英人在内的所有洋人,统统被限制在城外的商馆及其房前屋后狭窄的花园里。

〖Six〗、当他们按条约规定提出入城要求时,广州民众坚决反对。为此,时任两广总督的耆英向英方推诿:广东民风剽悍,民间反应过激,还是过两年再说吧。英方只好答应了。

〖Seven〗、两年后,当英方来找耆英兑现承诺时,两广总督已换成了徐广缙。两广事务的主要责任人就是他和叶名琛。这两个负责人一致认定,同意英人入城有百害无一利。并且,倘若阻止英人入城的话,还将获得民众的大力支持――此外,更在于他们吃准了远在北京的道光的心思:这位以天下共主自居的皇帝,骨子里并不打算兑现条约。或者说,他希望尽最大可能的爽约。

〖Eight〗、于是乎,一场由官府发动,却号称民间行为的抵制英人入城运动拉开帷幕。卫三畏在广州做编辑,恰逢其盛,他对斯时的情况写道:“身着号衣,手执长矛、火炮和滑膛枪的百姓开始在晚上沿街列队行进。可能有一万人应召入伍。”

〖Nine〗、英方没想到两年的等待却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结果。生气归生气,却也只得暂时中止入城,背地里,再积极寻找突破口。而清朝上下,则把英人的隐忍看作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广州城里,绅民搭起了六座宏伟的牌楼,敲锣打鼓地为徐、叶二人庆功。道光也下旨说,这是与洋人打交道十余年来,最令他痛快的事。是故,龙颜大悦之余,叶名琛赏男爵,徐广绅赏伯爵。

〖Ten〗、在我们今天看来,英人到底进不进入广州城,其实无关宏旨。但在清朝上下,却无不以为暂时地阻挡了英人入城,乃是一场了不起的大捷。这其中隐含的前提就是:哪怕几年前才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打,但固执的清朝仍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而天朝上国,自然不愿夷狄之人进入自己的国度,与自己的国民摩肩接踵。这样既有伤风化,也有辱国格。

1〖One〗、英人实在想不通世界上还有如此古怪的观念,很自然地,就把它视作清朝背信弃义。他们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叫做祖制与国体的东西在这个老大帝国体内起作用。在这个百足之虫死而未僵的老大帝国,无论多么琐屑的事情,只要一旦和祖制、国体相勾联,就成了悠悠万事,惟此为大的头等大事。

1〖Two〗、当英人因兵力不济,暂且停止进入广州城时,清朝从官方到民间,都沉浸在胜利的迷醉中。这场虚无缥缈的胜利,让咸丰长长地出了一口闷气,也让叶名琛捡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男爵。

1〖Three〗、与此同时,叶名琛也被朝野上下看成是最懂洋务,最善于忽悠洋人的能吏和可以向洋人说不的民族英雄。这一切,就像他的一个朋友在写给他的信中吹捧的那样:“经文纬武,帝资为海国干城;宣德布威,众仰为人间山斗。”

1〖Four〗、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叶名琛和洋人打交道时,他总是胸有成竹。他以为他拥有胸有成竹的资本和经验。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叶名琛肯定会被定性为和林则徐一样伟大的民族英雄。然而,叶名琛的运气似乎要比他的前辈林则徐稍微差一些。

1〖Five〗、几年过去了,叶名琛已升任两广总督,同时兼任办理外交事务的钦差大臣。这一年,英国全权公使包令走马上任。包令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与负责外交的叶名琛会谈。叶名琛对与包令会谈倒并没意见。问题是,他认为,两人的会谈地点只能选取洋行的贷栈或是虎门码头,总之,只要不进广州城,其它地方都好说;而包令则坚持必须进城。――显然,二人会谈地点之争,仍然是英人入城之争的翻版。

1〖Six〗、这事放在今天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人家既然是代表一个国家的使节,你是负责大清外交的官员,为什么就不能让人家进你的城呢?但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这不可思议,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承认了各个国家之间都是平起平坐的对等关系。

1〖Seven〗、但在叶名琛时代,儒家酱缸里浸染出来的清朝君臣,他们固执地认为,世界上的国家再多,其实也无非两个,一个是他们的天朝,另一个则是其它国家。大清与其它国家之间,只可能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或是天朝上国与夷狄之邦的关系,绝不可能是平起平坐的对等关系。一旦默认其它国家的使节入城,甚至其它国家的民众也入城,那无疑就是在天朝和其它国家之间划上了等号,孰可忍孰不可忍?

1〖Eight〗、因此,哪怕洋人已经进入了其它四个通商口岸,但只要争得广州一地的“纯洁”,也算是为帝国保住了最后的贞操和颜面。这样,包令和叶名琛之间的交涉,就注定了是鸡同鸭讲。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英国绅士慢慢开始相信,只有依靠武力,才能达到外交不能实现的目的。就在包令打算带一支舰队北上时,天赐良机,上天给了英国人一个绝好的出兵机会,那就是亚罗号事件。

1〖Nine〗、亚罗号原本是一只普通商船,在香港注册,船主和船员都是中国人,相当于今天那种戴外资帽子实则国人经营的假外资企业。其意图,不外乎挂了英国国旗,走私时胆子更大一些。这只涉嫌走私的商船被清军水师扣押,船员被逮捕,英国国旗据说也被清军拨起后扔到甲板上。巴夏礼闻讯赶来,被清军的一个水手在激愤中打了一巴掌。

20、事情就此闹大了。此时包令已改任港督,由巴夏礼代理公使一职。巴夏礼要求叶名琛释放船员,并向英国道歉。释放船员事小,道歉却事关国体,叶名琛坚决不同意。这样,包令和叶名琛之间就通过第三方传话的方式展开了一场论战。

2〖One〗、论战还没结果,英国方面可能觉得包令太过婆婆妈妈――事实上,包令既是英国政府雇员,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懂几十门语言的大学者,骨子里有着文人和殖民官员的双重性格。

2〖Two〗、为此,英国宣布另外委任额尔金为特命全权公使,负责处理和清朝的争端。情况急转直下,可惜的是,清朝上下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意识到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在叶名琛看来,对付英人的最有效办法,仍然是此前阻止他们入城的老套路。

2〖Three〗、在额尔金率领舰队抵达广州之前的1856年十月,英军攻占腊得中流炮台。当时,叶名琛正在较场举行武举射箭考试,炮弹就落在他身旁不远的地方。左右相顾失色,叶名琛却笑着说,没事,到了日落时分他们就退了。当天,英军以数百人之众,很快攻陷了广州城,并焚毁了总督衙门。旋即,因人数太少,果然在日落时分撤到城外。

2〖Four〗、英军的进而复退,原本是兵力不够,或者说暂时还没有全面升级战争的想法,只不过想给叶名琛一点颜色,希望他回到谈判桌上,让双方以平等的而非天朝与夷狄的礼仪谈判。但是,不仅叶名琛误解了英国人,民众和官员也都集体误解了英国人――他们把英军的撤退,说成是英国不敢跟大清玩真的,不过是吓唬人罢了。

2〖Five〗、坊间流言纷传,要么说英国国主根本不准备对天朝用兵,这都是包令和巴夏礼的个人行为;要么说英国正与俄罗斯激战,连殖民地印度都起来造反了。总之一句话,敌人一天天坏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再联系到几年前民众成功阻止英人入城,广州城里群情激动。

2〖Six〗、民众一旦激动起来,就会像一把突如其来的大火:在官府的默许下,民众烧毁了所有和外国人相关的建筑――从十三行的贷栈到英国的领事馆,乃至处于中立地位的美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居所。

2〖Seven〗、当是时,大清境内正是民变风起云涌之时,太平天国、天地会和捻军如火如荼,官府对民众的高压和民众对官府的不信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对抗英国人这一点上,官府和民众却惊人一致。

2〖Eight〗、自叶名琛以下,几乎所有官员都认为民心可用――于是乎,民族情绪被无限地放大了,而被放大的民族情绪往往会干下难以收拾的蠢事。从这种意义上讲,广州民众焚毁外国使馆和居所的行为,正是多年以后义和团运动的热身。

2〖Nine〗、但叶名琛们是看不清楚这一点的。历史的残酷就在于,许多后人一目了然的道理,身处其中的当局者却永远不会搞明白。英国人主动退兵,叶名琛向咸丰汇报的却是一次虚构的大捷。被太平天国弄得焦头烂额的咸丰闻讯,高兴得合不拢嘴,更加相信他在几年前的圣旨中的判断:有了叶名琛这样的能吏,就能做到“中外绥靖,可以久安。”

30、无疑,1856年的广州是全中国最和谐的地方:当受太平天国影响,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朝廷四处派兵征剿之时;当太平天国高层领导陷于内讧,自相残杀之际;广州民众与官府却罕见地步调一致。这种神奇的和谐来自于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并通过这个共同的敌人,寻找回了一种可疑的自信。这个共同的敌人,就是被民众和官府一致认为只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英国人。

3〖One〗、然而,额尔金率领舰队赶来了。尽管此人乃一不折不扣的鹰派,但他一开始仍没打算动武。他派人向叶名琛提议谈判,谈判的内容不仅包括英人入城,还包括十二年期满的《南京条约》的修约。

3〖Two〗、但叶名琛绝不会和英国人谈判――他的自负既来自于自以为此前两次和英人的交手都占了上锋,因而根本不把英国人放在眼里。同时更在于,当时的广东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国家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仰仗广东。道光和咸丰两任皇帝都曾多次告诫叶名琛,和洋人打交道要谨慎,千万不能出乱子,以免响财政。

3〖Three〗、叶名琛为了显示自己能干,此前送往北京的报告,无一不是报喜不报忧,以致咸丰曾经指示说,平时给夷人一点小教训就是了,等他们主动承认了错误,我们天朝上国,还是要给人家台阶下的。如此一来,叶名琛岂敢再和英国人谈判?更何况谈判的内容是天朝极为敏感的《南京条约》。

3〖Four〗、因此,在和洋人的交往中,叶名琛接到洋人的文书后,要么不置一词,要么三言两语如同领导训话。与其把这完全归之于叶名琛的自负,不如说主要是驼鸟心态在起作用。在叶名琛这种对世界缺乏最基本了解的官员意识里,只要闭上眼睛,天底下就永远不会有悬崖。

3〖Five〗、额尔金一度打算绕过叶名琛。但当他和其它省的清朝官员交涉时,其它官员避之惟恐不及,根本不趟这浑水。当他想和清朝中央政府交涉,可天朝大国除了理藩院这个办理藩属国事务的机构外,并没有其它的外交机构。额尔金家族一直在英国海外殖民地做官,他本人就曾做过牙买加总督和加拿大总督,可他以往那套世界通行做法一旦拿到清朝,通通水土不服,压根儿行不通。

3〖Six〗、不可否认,在中英的博奕中,英国的确是侵略者。但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是强凌弱那么简单,其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侵略者在签定了和约之后,打算按照世界惯例去遵守。和约自然有失公允,但真正有失公允的割地赔款,清朝已经照办了。反倒是公允之处,如五口通商、英人进入口岸,清朝却无端纠结。

3〖Seven〗、其中最核心的症结在于,当时光已经迈入近代,全球逐步走向一体化时,从长白山老林子里骑马射箭得天下的清朝君臣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几个世纪以前:他们无一例外地把现代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理解为儒家视角下的正朔与夷狄的关系。即便是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样的世界条约,也仅仅只是被他们看作不得已时用来羁靡夷狄的缓兵之计,相当于历史上的岁贡之类的玩艺儿。

3〖Eight〗、打一开始,清朝就不准备遵守和约。一旦有机会,还会千方百计破坏它。对已经进入近代化的英国来讲,他们最不能理解、或者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一点。

3〖Nine〗、额尔金终于暴跳如雷,他失去了继续和叶名琛打口水仗的耐心。1857年11月12日,额尔金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谍,限叶名琛二〖Fourteen〗、小时内投降。此时,战争已成必然。然而,当部属们请求叶名琛积极备战时,叶名琛却坚决不许。他说,先等着,过了十五,必然就没事了。

40、他之所以如此胸有成竹,原因有两,其一,他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只是额尔金背着英国国王的擅自行动,乃是虚张声势,根本不可能真打起来。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像之前阻止英人入城那样,用一个拖字诀,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二,他那个精通占扶的父亲在长春仙馆里为他扶乩得出了结论。

4〖One〗、长春仙馆里,出人意料地供奉着两个仙人,一个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一个是唐代大诗人李太白。叶志诜老先生的扶乩看来的确很准:过了十五的确没事了――因为,英军〖Fourteen〗、日就攻陷了广州,并把企图翻墙逃跑的叶名琛俘获。俘获时,这个所谓的民族英雄吓得浑身发抖,拒不承认他就是两广比较高首长。不过,一旦巴夏礼使他相信自己生命无虞后,他又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傲慢。

4〖Two〗、当咸丰在紫禁城里接到叶名琛被俘获的消息时,丈二尺高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叶名琛不是说英国人头脑简单,很好忽悠,早就被我们搞定了吗?

4〖Three〗、关于英军进攻广州的情景,《泰晤士报》中国特派记者柯克做了生动的描述,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叶名琛之辈的颟顸和普通民众的麻木:

4〖Four〗、“仍然没有投降的迹象。这些奇怪的中国人看来已习惯于此。舢板,甚至货船像伦敦驳船一样在河上行驶,照旧停靠;百姓到岸边,注视飞过他们头顶的炮弹……距‘费勒吉敦号’200码内,一户人家在临河的房间内吃晚饭,而此时‘费勒吉敦号’还在不断发射,炮弹在他们头上几英尺处飞过。炮火明亮,屋内纤微悉见;屋内的人照样吃饭,好像外面没有发生什么事……我听说,尽管没有亲见,舢板整天一直从一艘船划到另一艘船,向正在炮击省城的水手售卖水果蔬菜。谁能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4〖Five〗、此后事态的发展已经写进了中学历史课本:英法联军直逼京城,咸丰逃往热河。然后,联军进城,一把火烧毁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额尔金的父亲老额尔金在希腊曾洗劫过台帕农神庙,额尔金则毁了圆明园,父子俩的作为,倒是十分相配。

4〖Six〗、再然后,咸丰命恭亲王奕?与联军谈判。谈判的结果不仅英法得到了巨额赔偿和其它好处,就连美国和俄国也跟着沾光,单是俄国,就从中国搞到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惟一正面的结局是,此前坚决不愿和夷人平起平坐的清朝,终于放下身段,成立了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以后,额尔金们再也不会为找不到可以谈判的机构怒发冲冠了。

4〖Seven〗、叶名琛以总督和体仁阁大学士的身份作了俘虏。咸丰担心他被英军用作要挟的人质,事发之后,不仅没出面营救,反而宣布免去他的一切职务。英军押送叶名琛由舢板登上军舰时,叶的手下以手指河,向叶递眼色,示意叶名琛投河自尽,以全名节。但是,叶名琛不知是没看见还是没领会,他一言不发地登上了英国军舰。

4〖Eight〗、如此高官被俘,英国人倒也没虐待他。他在军舰上生活了48天,其间,据《香港纪事报》载,军舰上的所有军官都很尊敬他。偶尔有人上舰,都向他脱帽致意,叶名琛也欠身脱帽还礼。

4〖Nine〗、次年春天,英军把叶名琛押送到了殖民地加尔各答。一年之后,叶在异乡病死。囚禁期间,叶名琛每天做的事就是写诗、绘画、背诵《吕祖经》。有不少洋人曾向叶名琛求字画,叶名琛一律不署真名,只署海上苏武。

50、关于叶名琛的死,除了病逝之说外,还有所谓耻食英粟,绝食而死的记载。这一记载的真伪与否暂且不论,但即便死得如此慷慨激昂,也并不能挽回他此前铸成的大错。正是他的昏聩与固执,愚昧和迷信,才导致了英法联军的武力北上,并叩开紫禁城大门。

5〖One〗、叶名琛的绝食而死,至多只能说他在人品上还不算太糟糕。或者,更极端地说,当他明白此前的行状已足以使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时,他惟一可以稍微洗刷耻辱的机会就是高调地死、大义凛然地死。这样,或许可以给他带来死后的名声与气节。虽然这名声与气节,对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国于事无补。

5〖Two〗、叶名琛生于1809年。叶家几代人以来都以读书入仕为业,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这样的家族是最令人艳羡和视为正途的。当叶名琛中进士后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只有二十六岁。即便用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来要求他,他也算年轻有为。

5〖Three〗、此后,叶名琛任过多种职务的地方官,他的升迁速度令时人侧目。当他出任副省级的云南按察使时,虚岁三十三,升至正省级的广东巡抚时,区区三十八。清朝尽管腐败,但在官员的升降考核上,却还是靠实实在在的政绩说话。这种火箭式的升迁,对一个并没有多少政治背景的地方官员来说,只能说明一件事:他是个能吏。正如他的家乡汉阳所修的县志上称赞的那样,他“所至兴利剔弊,察吏安氓,口碑溢数省焉。”

5〖Four〗、当叶名琛成为独挡一面的方面大员时,正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风起于青苹之末时。广东地近起事的广西,一方面守土有责,另一方面,因广东富庶,还得为国家负担大量军饷。自太平天国起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广东为朝廷外输的军饷以白银千万两计,这不能不说与叶名琛善于治理地方有关。

5〖Five〗、太平天国起事后,没有顺着珠江进入广东,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叶名琛的严防死守,但至少也有一定关系。受太平天国影响,广东境内曾爆发天地会起义,叶名琛作为比较高官员,负责了整个剿杀行动。咸丰四年的红兵起事中,广州仅有一万五千兵勇,却抵抗了二十万人的进攻,不仅守住了广州城,还将红兵驱逐出境。

5〖Six〗、如同历代政府对农民起义的围剿一样,手段总是极为残忍血腥。在广东红兵变乱的高峰期,叶名琛亲自勾决犯人,有时一天竟然屠杀俘虏上千人,而平常则“每天有八百名被捕的叛乱者在刑场被斩首”。“如果一天只有三百到四百人被处决,就认为是很少了”。1855年的[Six]、[Seven]、八三个月,就有七万五千人被杀。当是时,刚从美国学成归国的容闳目睹了这种血腥的屠杀。

5〖Seven〗、衡量以今天的标准,叶名琛如此嗜杀成性,视民命如草芥,自然罪不容诛。但站在彼时的立场上,造反本身就是灭族的大罪,至于叶名琛滥杀无辜,也不过所谓宁可枉杀三千,绝不可放过一个的注脚罢了。

5〖Eight〗、然而,为何一个如此能干,如此深得两朝天子信任和器重的封疆大吏,一旦与外国人打交道,就变得不可思议的愚昧和不堪呢?

5〖Nine〗、显然,是这个古老而僵化的帝国积重难返的观念导致了叶名琛成为宿命的奴隶。尽管鸦片战争中,清朝已尝到了洋人的厉害。但当其时也,这个古老国度的君臣们,其骨子里,仍然把它当作了一次偶然。还要等上好多年的光阴,他们的后代才会明白,古老东方僵化的祖制和国体,早已跟不上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60、以英人入城为例,它既是此前《南京条约》中的一款,同时也是符合世界通行做法的。但高高在上――其实是自欺欺人地自以为高高在上――的大清君臣,却坚持所谓夷夏之大防,宁肯割地赔款,也不愿英人入城。一旦英人迫于民众压力暂时退却,则又无限膨胀,以为民心可用,有了和英人叫板的底气。

6〖One〗、一言以蔽之,如果清朝君臣能认识到当时的世界气候,理智地遵守此前签订的和约,哪怕这和约有不平等之处,但也绝不会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因争一时意气而使事情愈发不可收拾。换句话说,哪怕是充当受害者,也得遵守**规则。一旦不遵守**规则,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6〖Two〗、叶名琛的误国,被时人讥为六不总督,所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也。其实,叶名琛战也好,和也罢,守也好,走也罢,都不足以改变他的宿命。若选取战,那么为了皇帝的脸面而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就是先例;若选取和,那么撤职查办,锁拿进京的琦善就是前车。

6〖Three〗、所以,在这样一种祖制之下的高级官员,其实就是宿命圈定的奴隶。无论是慷慨激昂的主战派,还是忍气吞声的主和派,乃至不战也不和的驼鸟派,都注定只有一个结局:身败名裂。

6〖Four〗、因为,在一个天崩地坼的巨变时代,身败名裂将是无数帝王将相的共同下场。

关于唐朝不投降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