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方儒家

作者:网友投稿 -
唐朝官方儒家

很多朋友对于唐朝官方儒家和隋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儒学在唐朝的表现及背景
  2. 唐朝时期儒家思想重回主导的原因
  3. 隋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One]、儒学在唐朝的表现及背景

〖One〗、唐代儒学是在与佛道二家的斗法中重新提振的。佛道两家致力于超越性的精神修行,而儒家则要将重心重新回归到人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当中来。

〖Two〗、从正统性上来说,儒学都要更具备权威性。同时,他不似范缜那样抛却和否认超越性精神,而是反过来将仁义给形而上学,将其看作道统,把宇宙论的宗教信仰转化为本体论的道德理性,并认为仁义之道就是落实和体现于礼乐刑设与日常生活之中。

[Two]、唐朝时期儒家思想重回主导的原因

〖One〗、简述唐朝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回到主导地位的原因及其影响?

〖Two〗、因为经历了隋朝的战乱,特别是五胡乱华。整个社会的经营层全部被清理了。也就是说,隋朝那种淡然出世的道家学说和佛家去说,都已经被人们所厌弃。玄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儒家的学说自然而然就回归了

[Three]、隋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One〗、隋唐第一智者王通。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籍贯河东郡龙门县(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出生于儒学世家,隋炀帝在位时他一举考中秀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科举制度此时才刚刚兴起,“秀才”已经是比较高级别的头衔了,在王通之前获得“秀才”头衔者只有林正玄一人,其含金量甚至要比后世的状元还高。

〖Two〗、王通能有如此成就,自然离不开他的家庭教育。王通之父王隆为山西大儒,隋文帝时做过“待诏云门龙”,算是隋文帝的“私人秘书”。王通则是青出于蓝,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儒。二十三岁,他还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召见,任命他为蜀王侍郎。不过王通做得并不如意,所以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讲学了。

〖Three〗、王通回到家乡后开设学馆招收门徒,同时精研儒家著作。在隋朝灭亡的前夕,年仅三十七岁的王通撒手人寰。从这些事迹来看,王通的人生似乎有些抑郁,也就是一个不得志的儒生,一个靠讲学为生的穷酸秀才。然而,睡也不会想到,在这平凡的外表之下,他实际上却是一个王朝的精神导师。

〖Four〗、在那个时代,王通是名扬数省的“国学大师”,人送雅号“王孔子”,可见其建树之硕。王通在研习完《六经》之后,写了本《续六经》。这本书里记载了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王道思想。在王通看来,衡量国家统治者是否正统,最关键的在于统治者是否施行“王道”。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唐朝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常把“王道”挂于嘴上。

〖Five〗、除了“王道”思想,王通还有一大主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三教合一”。王通觉得,释儒道三家其实是一脉传承,当以儒家文化为主,三家互相包容促进。在当时三家争斗不断的背景下,王通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兼收并蓄了三家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流派发展、传统文化延续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王通开设的学馆之中,他的学生既有游学的儒生,也有苦修的僧侣,更有游方的道士,他的学派成为了不同流派之间都可接纳的学术圣殿。

〖Six〗、唐朝时,中国统治者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胸怀,各家文化,争相斗艳,都与王通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关。儒家之所以能在后世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非但没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消亡,相反还博采众家之长,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都源自儒家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而王通则是其开拓者。正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王通去世后以“先儒”身份从祀孔庙东庑。

〖Seven〗、隋唐之际,王通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都创造了不朽的功业。然而,这些人都被王通的学识才华所折服,争相拜在他的门下,更有许多学子,不远万里来拜王通为师。关于王通的门徒,不妨列一个名单,那将是一个很长的花名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陈叔达、李密、李世绩、张玄素、温大雅……王通的门人,几乎构成了后来“贞观盛世”的名臣班底。什么叫智者?非止建国立业者,亦非才智妖孽者,而是王通这样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好几个朝代的人。“隋唐第一智者”的称号,王通当之无愧。

OK,关于唐朝官方儒家和隋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