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纳谏制度

作者:原创编辑 -
唐朝纳谏制度

其实唐朝纳谏制度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善于纳谏的成语,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唐朝纳谏制度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魏征讽齐王纳谏
  2. 善于纳谏的成语
  3. 隋唐政治制度

[One]、魏征讽齐王纳谏

应该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吧,魏征唐朝人,离春秋时期很远

[Two]、善于纳谏的成语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其名字意为“济世安民”。李世民是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并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Three]、隋唐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唐太宗注意吸收隋亡的教训,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志,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所采取的措施有:“内亲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用魏征;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用法务在宽简。制定《唐律》减少大量死刑条款;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关于唐朝纳谏制度,善于纳谏的成语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